譬如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比亚迪的销量达到了36.4万辆,而大众和丰田两家的加起来,才只有30.53万辆的样子。
这不禁让人疑惑:那些积累了几十年经验的车企,为何在新能源车领域,还干不过比亚迪了呢?
,当全球电车还处于试验阶段时,比亚迪已经在北京车展上,推出了它的首款电动汽车F3e。虽然外观看上去一般,但在当时续航就有300公里了,最高时速更是达到了
丰田普锐斯,才搭配了一个1.3度的镍氢电池,你又会怎么看呢?更离谱的是,由于电池太贵,想换成丰田普锐斯的插混版,还要额外付出1.1万美元——而且仅能增加了3 度电而已。
毕竟,电车里最贵的零部件就是电池,别人的的成本能比你低很多,你拿什么去玩呢?
像大众就很典型,其推出了ID.系列的纯电汽车,屡次因为软件问题而陷入困境。
即使后续推出了更新版本,依旧有不少车主吐槽系统反应迟缓,导航功能不稳云开(Kaiyun)定。
150个外包商的150种代码,车企想把它们整合到一辆汽车里,真的搞不定——更别说后续的 OTA 了。
从底层架构到操作界面,几乎是为电车量身定制的。这种软硬件一体化的优势,让比亚迪不仅在效率上更具竞争力,也能在用户体验上做得更好。
比亚迪搞软件搞了多少年了,中国的互联网多发达,软件人才多充沛——这都是德国和日本不能比的。
说白了就是,传统车企在内部架构、生产流程、供应链等方面的积累,在新能源时代反而变成了包袱。
拿大众来说,其在燃油车领域的供应链,涉及全球上百个供应商和多个制造基地。
。大规模的工厂、产线、供应链都得进行改造,而这不仅需要时间,还要巨额的资金投入。
然而,市场变化太快,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需求增长,远远超过了这些传统车企的转型速度。
举个例子,譬如某款新能源车要用 A零件,但 B零件是高管的亲戚,领导的关系户。
,大众、丰田干不过比亚迪,可以说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无奈的结果。因为世界上没有永恒强大的企业,大多数公司在一定阶段,都会遇到转型困难的问题,被历史的绳结所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