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安全部门在霍尔木兹甘省的一次突击行动中,抓捕了73名涉嫌为以色列从事间谍活动的可疑人员。
伊朗之所以在与以色列的冲突中开始就“落了下风”,除了武器代差,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情报系统出了大问题。
以色列在决定开打之前,基本已经把伊朗的“情况”摸了个遍,包括军事部署、核科学家等等重要信息。
当然,伊朗也是个多民族国家,摩萨德经过伪装后完全可以伊朗正常生活,但是为了更加“隐蔽”和避免以身涉险,印度人可能就成了很好的“替代”。
随着伊朗在冲突后展开全面肃反,短短几天内全国抓捕的间谍人数激增至700多名,其中约10%是印度人。
讽刺的是,一个月前,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刚与印度签署《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议》,高调宣扬“雅利安兄弟情谊”。同时还向印度开放了恰巴哈尔港口。
印度这个“两面派”虽然与我们不咋地,但是与伊朗关系一直还不错,在5月初的印巴冲突中,为了促使双方尽快停战,伊朗作为还中间人进行协调。
印度与以色列有着大量的军事合作,印度大量高精装备都离不开以色列,伊朗说白了现在只是印度的“能源中心”,还是可以替代的那种。
包括伊斯兰革命卫队总司令、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在内的最高层约20多人在袭击中身亡,多名核科学家甚至在自己家中就被暗杀。
随后伊朗安全部门展开了大规模反间谍行动,在全国范围内抓捕了700多名涉嫌为以色列摩萨德工作的人员。
就在间谍抓捕行动进行的同时,印度在上合组织联合谴责以色列袭击伊朗的声明中公然拆台,发表澄清声明强调自己“未参与讨论”。
印度外交部表示该声明与自身立场无关,并呼吁伊朗与以色列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
伊朗情报部门发现,以色列的渗透不仅来自内部人员出卖,还有一个更大的技术漏洞,而这个漏洞正是伊朗亲手交给印度的。
由于自身软件开发能力不足,伊朗将许多关键领域的系统开发外包给了印度企业,包括出入境管理、机场调度、边境监控甚至民事登记系统。
这些后门使以色列能够轻松获取伊朗的敏感数据,经过大数据分析后成为极具价值的情报。
比如说,伊朗自研的防空系统如“信仰”-373、“霍尔达德-15”中远程防空导弹,其软件系统开发也离不开印度程序员的参与。
印度与伊朗的关系一向友好,为何还出现这种事情,难道是莫迪政府不重视“盟友”伊朗吗?
以色列为印度提供航母、预警机等关键军事技术支持,两国在军事情报领域的合作更是密切。
莫迪政府一直怀揣着插手中东事务的野心。与美以搞好关系成为印度的战略选择,既能从波斯湾能源上制衡中国,又能提升自身地区影响力。
不过,近年来在中国的调解之下,沙特与伊朗开始和解,双方已不再像之前那样对立。
印度这个“墙头草”国家,自然转向了更能带来现实利益的伙伴,向以色列和美国靠拢。
最关键的是印度民间对以色列的好感要远远大于伊朗,这种社会氛围也为摩萨德招募印度雇员提供了便利条件。
伊朗将关键基础设施托付给印度,迷信的是“雅利安兄弟”的虚幻情谊,结果却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在数字化时代,技术依赖可能成为国家安全的致命弱点,伊朗的惨痛教训也算是给全球各国提了个醒。
其实不止伊朗,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技术能力不足,“被迫”将关键系统外包给其他国家。
但是这种外包模式存在巨大风险,因为你无法确保外包方会不会给程序植入“后门”。
在多年前美国人斯诺登曝光的“棱镜计划”中我们看到,“技术后门”可能成为大国监控他国的工具。
所以说,这种风险不仅存在于西方国家之间,也可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与其合作伙伴之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Kai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