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30 日,一则重磅消息震动了半导体行业 ——RISC-V 芯片龙头企业北京奕斯伟计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由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国际担任保荐人。此次冲击港股,不仅是奕斯伟计算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一步,更被业内视为国产芯片在开源与自主可控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奕斯伟计算自 2019 年成立以来,便坚定地选择了以 RISC-V 开源指令集架构为基础的技术路线,致力于成为新一代计算架构芯片与方案提供商。经过短短数年的发展,已在行业内崭露头角。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截至 2024 年,奕斯伟计算已成为中国 RISC-V 主控量产解决方案数量最多的提供商;按 2024 年相关收入计,更是中国最大的 RISC-V 全定制解决方案提供商。
目前,奕斯伟计算已成功实现 100 余款系统级解决方案的商业化,业务覆盖智能终端和具身智能两大应用场景,客户遍布全球 100 多家,其中不乏全球顶尖公司。其产品涵盖显示交互、车与消费、边缘与云等多个领域,构建起了完整的产品矩阵。
例如,在显示交互解决方案中,其技术方案涵盖显示驱动芯片、触控芯片、时序控制芯片与电源管理芯片等,终端应用从移动显示到电视、商用显示等各类产品,广泛应用于医疗、教育、娱乐等多个行业。
在 RISC-V 出现之前,全球芯片指令集架构长期被 x86 和 ARM 两大封闭架构所垄断。x86 架构基本不对外授权,ARM 架构则需企业支付巨额授权费用,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研发成本,更在国际局势不稳定时,给国产芯片产业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RISC-V 的诞生,打破了这一格局。它选择了完全开源的道路,任何人都能免费使用、修改和扩展,其架构简单,仅有 47 条基础指令,却为芯片设计带来了极高的灵活性。近年来,随着围绕 RISC-V 开源生态的不断丰富,得到了更多软硬件的协同优化,RISC-V 芯片早已摆脱了只能用于简单物联网场景的局限,如今已能满足 AI 大模型的运行需求。
据 RISC-V 国际基金会数据,2024 年全球 RISC-V 芯片出货量超 100 亿颗,其中 30% 应用于 AI 加速场景。在中国,RISC-V 领域的研究也在快速升温,自 2019 年起进入快速增长期,2022 年中国学者发表相关论文占比达 14.42%,仅次于美国。硬件方面,我国自研的香山高性能处理器、玄铁 C930 服务器芯片等技术突破,验证了 RISC-V 芯片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可行性;软件生态方面,国内的开源鸿蒙、统信 UOS 等操作系统及编译器已适配 RISC-V,开源开发者社区也十分活跃。
奕斯伟计算此次冲刺港股,若成功上市,将有望成为 RISC-V 第一股。这对于国产芯片自主可控进程意义重大。一方面,上市将为奕斯伟计算带来充足的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和业务拓展。根据招股书,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开发及迭代智能终端和具身智能解决方案、增强软硬件技术平台能力、潜在的战略并购以及构建全球商业化网络、推动 RISC-V 生态建设等。
另一方面,作为行业领军企业,奕斯伟计算的成功上市,将吸引更多资本和人才进入 RISC-V 领域,进一步推动国产芯片产业在开源架构下实现自主创新。目前,国内 RISC-V 芯片产业虽发展迅速,但仍面临尖端技术不足、缺乏强制标准、高端人才短缺等问题。例如,先进制程的 RISC-V 芯片设计,部分仍依赖国外厂商;不同厂商的处理器相互难以适配。奕斯伟计算的上市,有望加速这些问题的解决,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日益激烈,技术封锁风险加剧的背景下,开源与自主可控已成为国产芯片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奕斯伟计算的港股冲刺,恰似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有望激起层层涟漪,推动国产芯片在 RISC-V 开源架构的浪潮下,驶向自主可控的新彼岸,在全球半导体市场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