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开全站(中国大陆)官方网站-Kaiyun登录入口

智驾供应商版“极越”:纵目科技停摆君联小米会否被“过度”维权-云开全站
新闻动态
最新动态,了解最新资讯
智驾供应商版“极越”:纵目科技停摆君联小米会否被“过度”维权
2025-02-19 22:35:00
作者:小编 
访问数:

  

智驾供应商版“极越”:纵目科技停摆君联小米会否被“过度”维权(图1)

  智驾供应商极越科技陷入困境,CEO唐锐失联,核心管理层离职,公司财务系统冻结,历史报销账款超1800万元无法兑付。

  2.2021年,纵目科技获得小米集团领投的D+轮融资,估值超过90亿元,但近年来产品未能紧跟市场需求变化。

  3.然而,纵目科技曾试图通过多元化突围,如投资超3亿元押注L4级充电机器人FlashBot,但商业模式未能跑通。

  云开(Kaiyun)

  4.由于战略失焦和过度追求伪风口,纵目科技在技术迭代周期缩短、车企全栈自研的大趋势下逐渐落后。

  5.目前,700多名员工集体发起劳动仲裁,投资人是否需为“输血式投资”后放任企业战略脱轨担责成为关注焦点。

  2月5日起,估值一度高达90亿元的纵目科技乱象纷呈:CEO唐锐失联,联席CEO、法务总监、财务总监、人事总监以及蚕丛机器人总经理等核心管理层“离职”,上海总部仅剩 23% 员工到岗。同时,公司财务系统冻结,历史报销账款超 1800 万元无法兑付。

  在新能源汽车进入智驾“下半场”惨烈争夺之时,智驾供应商领域的“极越汽车”或已出现,唐锐承诺的“救命”融资未按时到账,纵目科技随时可能倒下。(详见财中社

  2013年1月,在美国硅谷从事汽车电子半导体研发管理近20年的唐锐,看准国内新能源和智驾机会,回国创办了纵目科技。

  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纵目科技D+轮融资由小米集团(01810)领投,上海科创、兴业银行(601166)及老股东君联资本、高通风投等均参与其中;2022年3月,纵目科技宣布超10亿元E轮融资,东阳冠定领投,远海基金、临芯资本、青岛元盈等及老股东湖州环太湖集团和创徒投资跟投,公司估值超过90亿元。

  企查查App显示,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构成中,香港纵目科技有限公司持股22.1693%,北京君联成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君联成业”)持股7.5469%为第二大股东,东阳市冠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东阳冠定”)、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小米长江”)分别持股6.4797%、4.7316%。

  参考极越汽车倒下后,员工维权导致极越汽车的主要股东百度(09888)、

  (00175)被迫承担投资款之外的员工社保等“扫尾”善后,君联成业、东阳冠定、小米长江会否被要求出面“维稳”,目前未知。

  2024年11月10日,本是纵目科技的发薪日,但公司突然宣布,将延期至每月25日发放工资。而到了当月25日,纵目科技员工并未领到工资,而是工资调整方案。

  纵目科技提出的临时方案称,鉴于公司的经营情况,税后月薪1万元以下的员工全额发放;税后月薪1万元以上的员工按税后封顶1万元发放,剩余部分在融资到位后当月补发。同时,纵目科技承诺继续缴纳员工社保和公积金,但取消了2023年的绩效奖金以及暂缓发放2024年的第13薪。

  2024年12月25日,纵目科技员工仍然未能如期领到11月工资。华夏报道显示,纵目科技的困境已由“降薪”发展到了“欠薪”。截至当下,大部分员工已被欠薪4个月。

  而纵目科技之所以并未如极越汽车那般曝出员工大规模维权讨薪,则是因为唐锐曾在1月23日内部沟通表示,春节前融资到账,将发放所有欠薪。

  1月24日,纵目科技有一个发薪日的前一天,唐锐通过钉钉全员群发布通告,确认节前融资无望,表示宁波资产收购尽调及东阳股东方案均需节后启动。同时,唐锐提出四项紧急预案:优先客户回款保社保、保供团队有限支持、建议员工自缴社保离职、承诺经营恢复后补薪。

  1月25日,纵目科技正式停发薪酬并断缴社保,涉及全国7大研发中心共732名员工。

  一天后的1月26日,纵目科技的事态开始失控。当日,一场 10 分钟的线上全员会议成为了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唐锐在会上表示,公司正在与宁波一家上市公司洽谈并购事宜,但收购方还需要春节后1-2个月时间才能完成项目尽调与资产评估;公司将出售智驾泊车业务,但会保留移动充电机器人业务。此外,唐锐还提到,公司一直在推进老股东融资事项,但在春节前并不会有新的融资到账。

  宣布完公司的经营方案后,唐锐未同“茫然”的员工进行任何沟通,匆匆下线。开始“觉醒”的纵目科技员工维权群组激增,北京团队率先发起劳动仲裁。

  1月27日,包括联席CEO、法务总监、财务总监、人事总监以及蚕丛机器人总经理等在内的8名核心管理层集体离职, OA(办公自动化) 系统秒批,公司的公章也离奇消失。

  春节2月5日复工后,纵目科技员工们“群龙无首”。2月8日,公司行政发布式通知称,当天 18 点后断电封楼,员工需在此之前取走私物或办理离职证明。

  纵目科技“停摆”事件的最新进展是,公司所在的上海市有关部门已经介入,张江镇镇政府会尽快公布处理措施,包括欠薪、补偿以及特殊情况等,但具体时间暂时未知。

  从明星智驾“独角兽”到“停摆”当下,纵目科技产品未能紧跟汽车市场需求变化,是公司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财中社》注意到,2015至2023年间,纵目科技凭借在自动泊车和智能驾驶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完成了逾22亿元融资,估值突破 90亿元,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市占率 1.0%,排名第五;自动泊车解决方案排名第二,市场份额 4.9%;APA(泊车辅助)泊车解决方案高居排名第一,市场份额达5.6% 。

  但表面的辉煌掩盖了致命弱点:当车企要求开放全部源代码作为合作前提时,纵目科技既无议价能力,更无差异化技术护城河。

  2024 年下半年开始,纵目科技发展急转直下。融资困难的背后,是车企“全栈自研”的大趋势,以及头部玩家日均数据采集量数百万公里、算法快速优化的“血海”厮杀。

  也是同期,地平线)、小马智行(PONY)、文远知行(WRD)等智驾头部供应商或头部玩家纷纷上市,解决了企业发展亟需的资金问题。而纵目科技因客户流失导致数据断档,技术代际差距迅速拉大。

  更关键的是,在“地大华魔”快速提升市场份额集中度时,纵目科技既缺乏议价资本,也没有足以抵御竞争的差异化技术护城河,核心产品逐渐沦为“可替换模块”。

  纵目科技此前披露的招股书显示,其营收主要来源于三个板块:智能驾驶产品及解决方案的销售、自动驾驶相关研发服务,以及其他业务。2021-2023年间,公司智能驾驶产品及解决方案贡献了超过九成的营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中,超六成营收来源于车轨级传感器。

  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作为庞大而复杂的系统,纵目科技产品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依赖域控制器和车轨级传感器销售。从营收占比的变化来看,2021年-2023年,公司车轨级传感器的营收占比从32.8%增至64.5%,域控制器营收占比则从58.5%大幅降至27.5%。

  早期,纵目科技在ADAS技术和泊车技术领域展开研究,并随后布局自动泊车和自主泊车业务。但近年来,随着地大华魔等头部智驾供应商、

  (02015)等智驾车企自研在L2+领域的快速发展,纵目科技研发进程似乎陷入停滞,未能向高阶自动驾驶技术迈进,并逐渐在技术发展的赛道上落后。

  此外,纵目科技的自动驾驶方案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全栈自研,而是在部分关键领域实现自主研发,同时借助第三方技术和产品来构建完整的解决方案。这种研发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技术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一方面,其具备一定的硬件自研能力,成功开发出车规级传感器等硬件产品;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从第三方供应商采购芯片、被动器件、电子结构件等硬件元件,通过整合自研与采购硬件,构建智能驾驶控制单元等产品。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发成本和周期,但也增加了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和风险。

  在地图技术领域,纵目科技拥有ZATLAS全栈式高精地图,然而在地图数据的采集和更新环节,仍需与其他专业测绘机构或数据提供商合作,无法完全独立完成所有地图相关工作,且随着

  (TSLA)FSD(完全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推出并被主流智驾车企认可,纯视觉解决方案加大了该解决方案的销售难度。

  产品力疲软之下,纵目科技试图通过多元化突围,更可能是公司深陷泥沼无法自拔的致命错误。

  2024年,纵目科技斥资超3亿元押注L4级充电机器人FlashBot,然而低速园区场景与乘用车智驾技术路线迥异,资源过度倾斜导致主业失血。更讽刺的是,FlashBot年营收仅1200万元,商业模式始终未能跑通,最终成为压垮现金流的“最后一根稻草”。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决策暴露了创始团队的战略短视:在智能驾驶技术快速迭代、行业集中度飙升的关键节点,唐锐选择分散资源追逐“伪风口”,无异于自断生路。

  值得关注的是,因为决策失误、市场业绩表现不佳等,尽管纵目科技曾备受资本追捧,10轮融资吸金超22亿元,但当公司面临资金困境,小米、君联等明星投资机构已经不愿再投入资金支持,反向说明投资人对纵目科技发展的不满,“抽身”意味明显。

  唐锐“失联”前,曾试图推动老股东追加融资未果,资本方的“沉默”本就是表态。

  如今,700多名员工集体发起劳动仲裁,投资人是否需为“输血式投资”后放任企业战略脱轨担责?这一问题或将引发行业对资本与创业公司权责关系的重新审视。

  纵目科技的命运也与极越汽车形成镜像——两者均因技术路线偏差、产品脱离市场需求而坠落。而智驾行业的两大现实也格外残酷:技术迭代周期缩短至12-18个月,任何一次方向误判都可能被甩开代际差距;车企“全栈自研”挤压生存空间,第三方供应商要么建立不可替代的技术优势,要么沦为成本厮杀中的“祭品”。

  云开(Kai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