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Kaiyun汽车零部件产线以“智”实现百秒造芯,纺织车间里的“智慧大脑”指挥千机起舞,电缆工厂借“数”打通产供销全链,“黑灯工厂”每3分钟就有一台发动机下线作为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襄阳正掀起一场“智改数转”风暴。
这座千年古城正以数字基因重塑产业筋骨,用一场全域性、深层次的智变跃升,奏响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强音。
近日,在重庆美利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襄阳美利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襄阳美利信)轻量化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记者看到,机械臂在空中划出流畅的弧线,AGV智能搬运车沿着激光导航条悄然穿行,随着智能操作台的指示灯由红转绿,一件件泛着金属光泽的发动机缸体顺着传送带滑出从原料上料到成品下线秒。
这座曾以传统铸造闻名的工厂,如今正以每分钟0.6件的生产节拍,叩响智能制造的时代强音。
“我们的数字化车间已实现从产品设计到车间计划的全流程信息化闭环管理,智能化跃升让企业实现了从单一零件加工到零部件总成智造的能级跨越。”襄阳美利信总经理梁朝坚的介绍,揭开了这座“智慧工厂”的运营密码。
作为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优秀场景,襄阳美利信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搭建制造执行系统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等信息化平台,打通了数字化设计、工艺、制造、检验、物流、设备运维等各环节,形成覆盖全价值链的智能化生产网络,实现了生产现场的“一个流”连续作业与多品种柔性切换。
当日,记者在襄阳美利信轻量化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发现,地面标线清晰,各种管线排布整齐有序,与印象中传统铸造车间的油污满地、线路交错形成鲜明对比。
“我们现在正在通过自动化生产线推进少人化生产,将生产计划的驱动力从人员转向设备,颠覆大家对传统铸造业脏乱差的固有印象。”梁朝坚告诉记者,借助系统实时监控零件生产进度,仅在必要环节精准分派操作员,实现一人多机管理,既节省了人工成本,又让车间的人流、物流调度更加高效,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重塑了制造业的生产场景,也使整个车间看起来不再是人流、物流时时交织,更加智能、高效、整洁。
镜头转向该车间的压铸工序,襄阳美利信于去年投入的2台大型全智能压铸岛正高效运转,实现大型复杂结构件一体化成型、加工过程精确追溯与智能防错。同步引入的相控阵无损检测与AI视觉检测技术,将检测准确率提升至99.99%。
“以前工人上班线万步,现在通过系统精准调度,关键岗位实现一人多机,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工人劳动强度大幅降低。”梁朝坚感慨道,他们每年都会拿出上千万元进行智能化改造,持续不断地对产能提升、工艺改善、节能降耗、资源整合等多个大类的小项目进行智能化改造。通过智能化改造,襄阳美利信的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达到了99.5%。
高大明亮的厂房中,一台台喷气织布机整齐排列飞速运转,伴随轰鸣的压缩气流,一条条纱线被牵引着带过梭口,化作洁白柔软的织物,源源不断地“流出”;为数不多的工人根据走廊上方的大屏指引,有条不紊地穿梭于织机间进行调试和管护近日,在位于襄州区伙牌工业园的湖北金恒昌纺织有限公司(简称金恒昌纺织),记者走进肩负核心生产任务的喷气织布车间,智能化的“气息”扑面而来。
“过去在老厂,我们用的是老式织机,转速慢、故障率高,甚至还需要人工摆纬(传统工序名称),看管几台机器就能让一个熟练织工手忙脚乱。”车间教练胡可会告诉记者,如今,车间配备了进口大卷装全自动喷气式高速织机,从投料到产出不用人力操作,纺织挡车工只需根据车间大屏上实时更新的生产信息和管理指令调整设备参数,
更新设备、技术改造等措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在行业内的市场竞争力。
引入搭载商业智能(BI)功能的生产智能调度系统,为生产线装上智慧大脑。”企业综合部负责人陈念告诉记者,借助这一系统,管理人员可根据设备传感器反馈,第一时间了解生产进度、计划达成率、工人效率、产品品质等全维度数据以及机械故障、产品瑕疵等风险点,并通过预设模块自动优化生产任务、人员安排,下发维护检修指令,保证生产高效有序、产品质量稳定。
可自动统计考勤数据、分析出勤规律的OA系统,将基层管理人员从堆积如山的考勤本、排班表中“解放”出来;打通营销管理模块与仓储管理系统的“管家婆”系统,为制定个性化营销策略提供了数据支撑,让产品营销更精准、库存调配更精细;实现设备、系统、人员间业务信息交互的系统,让接单、生产、检验、交付等关键环节的响应时长不断缩短随着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企业生产组织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与2022年相比,企业生产效率提高近10%,供应链响应时长缩短30%,管理层决策效率提升40%。
2024年3月至2025年3月,金恒昌纺织实现产值4亿元,产品品类拓展至100余个,产品畅销中国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等地,以及非洲、南美、中东、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湖北力生电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主要生产35kV及以下全系列挤包绝缘中低压电力电缆、控制电缆、架空绝缘电缆、柔性矿物绝缘防火电缆及其他特种电缆等,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交通、能源、工程建设等行业。“襄阳东站、刘集机场、襄阳全民体育运动中心等都用到了我们的电缆,我们还和中铁电气化局、中电建等有长期合作。”程爽说,企业自成立以来坚持科技创新,不断驶向发展快车道,先后获得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绿色工厂”“省单项冠军企业”等称号。
投入60万元引入了行业专业管理软件,并建立企业级数字化平台,实现从销售、采购、生产到财务的全流程业务管理。”程爽介绍,引入行业专业管理软件后,企业订单转化效率提升30%,采购成本降低15%,财务核算效率提升40%。
生产管理数据采集实时率从60%提升至98%,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减少至30天,库存资金占用减少了25%。产品交付及时率提高至98%,客户满意度评分由85分提升至92分。”岳广说。
5G工业互联网,收集和管理水、电、气、液等能耗数据,进一步优化企业管理。“我们构建了统一的企业数据管理平台,为未来数据分析与AI应用提供基础保障。”程爽介绍。
市经信局领导多次深入车间指导,帮助企业精准匹配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并协助申报了30万元的数字化改造补贴。
91.7%的工序正由机器自主完成。7名工程师如同乐队的指挥,只需轻点电脑,便能“奏响”这首永不停歇的“钢铁交响曲”。
“以前我们追着生产线跑,现在是生产线追着数据跑。”东风康明斯制造工程总监喻志稳指着正在“绣花”的机器人说。目前,该公司的Legend机加线%的区域“黑灯”,正在冲刺全域“黑灯工厂”建设。为了让“黑灯工厂”顺利建设运行,
,重新构建了底层工业现场网络,最终实现了生产过程数字化、生产运营数字化、工厂装备数字化、物流信息数字化,并连接各个系统的数据,形成企业内部的“数据湖”。“这样就使得信息不再孤立,跨系统的数据分析成为现实,通过信息传递对从订单下达到产品完成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优化管理。”喻志稳说。
记者在Legend机加线生产车间看到,这个即将实现全域“黑灯化”的智能车间,处处藏着颠覆传统的惊喜。当业内还在为生产不停换型耽误生产时间、影响生产效率时,东风康明斯的CNC夹具与桁架卡爪快换技术已掀起混流革命。
“只需轻点屏幕,机械卡爪如同变形金刚瞬间切换形态,让两个产品系列在智慧生产线上自由变装,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喻志稳告诉记者,
。他们的工具从扳手变成了数据分析仪。“现在我们更像是生产线的健康顾问,专注通过数据分析预防故障。”东风康明斯Legend机加线班长范俊芳滑动着实时更新的设备健康指数笑道。目前,随着智能化转型升级在各个生产线的深度嫁接,东风康明斯Legend机加线%
自动配送率达85%;柔性化生产线能满足几千种客户订单的定制化需求,生产效率达到了每小时产出20台的标准产能水平,也就是意味着每3分钟就有一台发动机下线展望未来,喻志稳信心满满:“我们将以Legend机加线为蓝本,推动生产线全链路智能化,为襄阳高端装备制造抢占技术制高点贡献力量。”
近年来,襄阳以建设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为契机,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深入推进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促进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走进襄州区湖北金恒昌纺织有限公司,记者看到,高大明亮的厂房中,一台台喷气织布机整齐排列、飞速运转,一条条纱线化作洁白柔软的织物不断“流出”,为数不多的工人根据电子显示屏的指引,有条不紊地穿梭于织机间进行调试和管护。
“过去在老厂,我们用的是老式织机,转速慢、故障率高,即使是熟练的纺织工人也经常手忙脚乱。”车间教练胡可会告诉记者,如今,车间配备了进口大卷装全自动喷气式高速织机,从投料到产出不用人力操作,工人只需根据车间大屏上实时更新的生产信息和管理指令调整设备参数,不到20人便可保证330台织机正常运转。
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连续获批2023年第一批省级、2024年第二批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
为推动试点建设走深走实,我市高标准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实施了《襄阳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襄阳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襄阳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服务商工作导则》
试点建设开展以来,市县两级经信部门会同专家团队,采取集中宣讲培训、逐一上门对接、工作推进交流等方式,着力破解企业“三不”
服务商和专家管理、试点全过程审批、“一企一档”管理等贴心服务。与此同时,我市拿出“真金白银”,为转型改造企业提供补贴,组织合作银行给予一定授信额度,推动解决转型资金问题。在全市上下的坚定支持下,博亚精工、力生电缆、天舒纺织、金恒昌纺织、江华机械、立强机械等一批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势见效,为全市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益经验。
在襄阳移动云计算中心,排列齐整的机柜透着蓝光,机柜里的服务器指示灯交替闪烁,片刻未息。
2024年,全市共新建5G基站1826个,累计达到12259个,成功创建国家“千兆城市”
为了营造数智化转型浓厚氛围,我市积极搭建交流平台,成功举办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暨2024年工业企业上云宣贯会和湖北省5G工厂建设指引大会(襄阳),邀请专家为全市100余家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储备企业进行专题培训,进一步明晰了企业运用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开展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实施路径。
数字化领域国家级试点示范20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62家,总量双双位居全省前列。为制造业腾飞插上“数字翅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有15家企业获批省级5G工厂、4个项目入围工信部5G工厂名录。
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比如襄州区的湖北金恒昌纺织有限公司,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供应链响应时长缩短30%,产品品类拓展至100余个;高新区的湖北力生电缆有限公司,建立企业级数字化平台,采购成本降低15%,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加8.93%。
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出台惠企政策,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同时培育一批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服务商,提供更多便宜好用的数字化产品。要加快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评测咨询、人才引进、资源匹配等一站式服务,为企业技改转型创造良好条件。企业与城市共生共荣。全市上下要持之以恒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健全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体制机制,让企业在转型发展中真正得实惠、享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