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城商行CEO最近很头疼 —— 数据治理专项会上,IT部门再次被质问:“客户信息重复率超30%、财务指标口径打架,系统怎么管的?” 而IT总监委屈回应:“客户信息录入规则是业务定的,财务指标定义没统一标准,我们只是按现有规则开发系统。”
这场对话,暴露了多数企业的共性误区:把数据治理等同于IT部门的技术任务,却忽视了数据的生产者—— 业务部门才是治理的第一责任人。
作为银行价值管理的核心角色,CEO更关注数据如何转化为经营效益。在实践中,真正有效的数据治理应形成 “业务需求驱动规则制定→IT 落地工具→财务量化价值” 的闭环,而非IT部门单打独斗。
数据治理的起点,是明确 “数据应该长什么样”。这不是IT部门能拍板的,而是由业务需求决定的。
以某股份制银行零售业务为例,其客户信息治理的核心规则 ——“同一客户在手机银行、网点、信用卡系统的ID必须唯一”—— 正是由零售部门提出的。因为他们在做客户分层营销时发现,同一客户因不同渠道录入规则差异(如手机号带区号 / 不带区号)被拆分成3个ID,导致营销成本翻倍。亿信华辰多个数据治理项目实践表明,数据质量主体责任在业务部门,只有业务部门最清楚数据在实际业务中的使用场景和质量要求。
数据标准定义:如财务部门需明确 “不良贷款率” 的计算口径(是否包含重组贷款)、零售部门需统一 “高净值客户” 的资产统计范围(是否含理财、保险);
质量底线设定:如规定 “客户身份证号缺失率≤0.5%”“交易时间戳与业务发生时间偏差≤30 秒”;
责任归属清单:明确 “客户职业信息由网点录入、总行信用卡中心补充”“财务预算数据由分支行提交、总行审核” 的全流程责任节点。
当业务部门输出清晰的规则后,IT部门的角色是将规则转化为可执行的技术工具,而非 “从头设计规则”。
某城商行的实践颇具参考价值,在财务数据治理中,财务部门提出 “所有费用报销需关联项目编号,且项目编号需与OA系统立项信息一致” 的规则,IT部门据此开发了 “报销系统 - 项目管理系统” 数据校验接口,当录入的项目编号在OA中无对应记录时,系统自动拦截并提示 “项目未立项”。这正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治理”的典型应用。
元数据管理:建立数据字典,标注每个字段的业务含义(如 “客户等级 A” 对应 “月均资产≥500 万”);
质量监控工具:开发数据质量仪表盘,实时展示各业务线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
流程固化平台:将数据标准嵌入系统流程(如贷款合同签署时自动校验 “客户年龄≥18 岁”)。
对组织而言,数据治理的终极目标是用数据降本增效。因此,组织需将治理成果转化为可量化的财务指标,形成正向反馈。
以某银行风险管理为例,通过治理 “客户征信数据缺失率”从12%降至2%,风险部门的人工核查成本减少40%,贷款审批时效提升30%,带动当年零售贷款规模增长 15%。财务部门据此测算:数据治理直接贡献利润约2000万元。这正是 “数据指标体系支持经营决策” 的价值落地。
为确保业务部门真正担起 “第一责任人” 职责,需将数据治理纳入其绩效考核。以下是某银行零售部门的KPI示例(权重 40%):
数据治理不是IT部门的技术补丁,而是业务部门的管理必修课。当业务部门从数据使用者转变为 “数据生产者 + 规则制定者”,IT 部门从 “背锅侠” 升级为 “工具赋能者”,财务部门从 “事后核算” 进化为 “价值引导者”,数据治理才能真正释放生产力。
数据治理需要自上而下建立体系,业务部门是源头责任主体—— 这,才是数据治理的正确打开方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